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丨N0.001丨王宗仁:昆仑山上一棵树
在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政策指引下,文著协版权集体管理工作如火如荼,会员队伍日益壮大。会员作品陆续纳入作品库,版权得到有效维护,作品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传播。会员作品构成了一隅光华闪烁的文学星空。其中,既有经权利继承人授权管理的近现代传世名作,又有当代作家贴近生活感动人心的美文新篇。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些名作佳篇,展现名家会员风采,吸纳创作新锐,我们特在微信公众号开辟“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”专栏,每周刊发名家名作文字版、有声版,配以视角独特的赏析文字,努力打造出“名家-名评-名播”品牌。愿越来越多的作品在这里得以呈现。愿读者、听众朋友的每一次点击,都能采撷到一朵芳香的文学玫瑰。
荟萃会员大家
展播名作美篇
2020.07.01
昆仑山上一棵树
王宗仁
汽车箭簇般在青藏公路上飞驰。这时你如果把目光投射车窗外,马上会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大自然的动物乐园中,目不暇接地看不够动态中的野生动物——藏羚羊从荒滩匆匆跑过,野驴在河边悠然饮水,雪豹滚在雪中自乐,苍鹰展翅飞翔在低空。远处,在蓝天与雪山衔接的地方,浮现出一片生动百态的海市蜃楼:静立的楼阁,游动的船队,野兽追逐,水鸟戏飞……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这些在内地罕见的景观在高原上一成不变地重现着。虽然鲜为人见,人们看的多了也觉着腻烦。
高原没有树,在汽车未进入拉萨河谷之前一路上看不到一棵树,人们心里发涩,干渴。几代青藏线人都说,在这儿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金娃娃还要难!
我经常跑青藏线,渴盼在那里看到树的心情比别人更迫切。在那个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世界里,树代表着一种美好的信念,标志着一种坚毅的力量。可是有一天当我在昆仑山里突然看到树时,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……
那是初秋的一个清晨,我在昆仑山玉珠峰的西大滩住了一夜后,乘坐军车行驶60公里早早就到了纳赤台兵站。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在此处投宿梳妆打扮过,便留下了纳赤台这个地名。就是在这个兵站大门外的公路边,一棵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不甘示弱地走进我的视野。我惊异地上前打量起来。这棵小白杨虽然孤零零地站在茫茫昆仑山中,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勇敢者的形象。大概昨夜有一场小雨降临山中,它的每片叶尖上都点缀着一颗亮亮的露珠,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映在里面的山峰。我想,是山峰太饥渴了,挤进这露珠里润嗓子吧!
记得是五十年代末,高原人曾用“昆仑山上一棵草”来祈盼绿色,渴求树木。然而,那时高原上连草也长不起来,“昆仑草”指的是一位在冰天雪地里给过路人送去温暖的内地来的嫂子。如今,昆仑山中真的有了树,嫂子却不知漂走到了何方?
图片源自网络
谁在昆仑山里栽下了一颗树?
是纳赤台兵站的少校站长姚万清。他告诉我,他们已经在山里栽了三年树,头两年都没逮住苗。去年是第四年了,栽了100棵小白杨,就活了这一棵。这一棵树现在虽然活了,但能不能有长久的生命谁也难以预料。他说这话时情绪显得有些沉重。我问:“难在什么地方?”他答:“关键是掌握好浇水、过冬这两道关。”
浇水的问题他们已经解决了,最初是用兵站门前昆仑河里的雪水浇树,雪水渗凉的很,树苗承受不了,抱冰而死。后来他们改用昆仑神泉的水给树喝,这是一个不冻泉,四季衡温,很适合树木生长。这样,杨树走过了夏天,也顺利地度过了秋天。可是它们最终没能挡住酷寒的袭击,死在了冬天的第一场大雪里。
姚万清抱着枯萎了的树苗痛哭一场。
图片源自网络
好汉是不能用眼泪洗刷失败的。少校在来年6月继续栽树。昆仑山每年在这个时节才开始有春天的气息,那硬硬的寒风变软了,山巅的积雪也开始消融。官兵们只用了三天时间,兵站门前的路边就齐刷刷地栽起了两行杨树。不多不少,正好100棵。
夏天走了,秋天也随之逝去。进入冬天后100棵杨树只留下了一棵,就是眼下我看到的这棵。它是在走过了一个冬天的艰难路程之后,出现在我眼前的。寒冬把它的枝干磨炼得壮实了,叶脉也厚敦敦的。少校说:前些年天一冷他们只知道给树穿棉衣,整个冬天都捂得严严实实的。后来一位过路的农业学院教授指点他们说,树木冬天当然需要防寒的棉衣,但是更需要吸收阳光。太阳给它的除了温暖,还有活力,即生命力!这一点棉衣是代替不了的。姚万清听了,心里一下子亮堂了。每隔三两天他便给存活下来的这棵树脱掉棉衣,让它晒太阳,到了后半晌又用棉衣把它包裹得紧紧的。
姚万清说的棉衣是指用毛毯将树缠扎起来。他说,这棵树就这样活过来了,度过了第一个冬天。本来很棘手的问题,教授一点化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。咱们脑子里缺的是科学呀!
少校的话题突然又变得沉重了,他说,还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冬天,谁知道这小白杨会不会夭折,那样昆仑山又会变得灰暗起来。我安慰他:只要这棵树活下来就是栽树人的胜利,活一年是小胜利,活两年是大胜利,活三年这胜利就很辉煌了!少校很有信心地说,我当然要争取辉煌的胜利。
这话我信。我还告诉他,从现在起,我们就应该把“昆仑山上一棵草”,改为“昆仑山上一棵树”了。明年或者后年,我还要写一篇散文,题目是“唐古拉山一棵树”。
他笑了,笑得很开心!
THE
END
作品赏析
高高的昆仑山,荒远的纳赤台。兵站里,不仅有守护边疆的军人,还有一棵惹眼的白杨树。那是军人四年用心扎下的根,那是一百棵杨树苗苦迎风雪留下的魂。那棵树,喝了神泉的不冻水,活过了夏季;那棵树,又穿棉衣又晒太阳,挺过了冬天。它成了军人的寄托和憧憬,成了兵站的风景和招贴。这棵傲然挺立、闪着露珠的白杨不正是戍边军人的象征吗?冻土飞雪、高寒缺氧,他们毫不畏缩,扑下身子扎下根,日夜守护这片冰冷的热土,四季迎送过往的军人。他们祈盼平安度过严冬,迎接那一个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。人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人种下了哨所旁的小白杨,张扬着对祖国的爱和忠诚;一棵又一棵挺拔的白杨树连起了纳赤台、昆仑山,连起了神州的四面八方。
作者简介
王宗仁,1939生,陕西人。1957年入伍,总后勤部创作室原主任。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。已出版散文、报告文学等专集四十多部。代表作有《藏羚羊跪拜》等。散文集《藏地兵书》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。
赏析嘉宾
丁丁,文学硕士。著有散文集《行旅》、画集《墨韵》、纪实《撑起心灵的支点》,中国作协会员,中国美协会员。
朗诵者
朱勇,喜马拉雅小军号FM电台创始人,多年探索声乐与语言艺术工作,在电台、电视台多档节目中担任解说和主持。
总 策 划:张洪波
总 编 辑:王子君
评论组长:丁 丁
播音组长:朱 勇
美术设计:小 邸
责任编辑:周友铭
文著协名家会员名录
王宗仁 |
中宣部“学习强国”版权顾问/服务单位
全国报刊转载和教科书“法定许可”
稿酬转付的法定机构
我们的宗旨:让权利人利益最大化
欢迎转发朋友圈
公号转载请联系邮箱:wenzhuxie@126.com
会员部QQ:1765745065
收转分配部QQ:651833016
cwwcs2008